近日,連續暴雨,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發展大道,4年投資近億元大橋控制性工程雍陽大橋暴雨後出現了多處不同程度的皸裂、變形,變形隆起最高處與正常橋面的垂直距離達20釐米左右。(7月19日中國新聞網)
  4年投資近億元的大橋,開通不足一月,橋面就出現了多處不同程度的皸裂、變形,變形隆起最高處與正常橋面的垂直距離達20釐米左右,這又是一起讓人堪憂的民生工程。7月初,在本輪暴雨來襲之前,就出現開裂現象;未等搶修結束,暴雨過後,不同的地方又出現了4處程度不一的破損變形,變形隆起。不管最終的調查結果如何,如此的工程質量都說不過去。帶給我們的疑問是:誰埋下了這枚“地雷”?誰來當“偵察兵”“探雷”?誰又來排掉這一枚“地雷”?
  工程質量問題已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近年來,因工程質量問題帶給我們血的教訓數不勝數,如昆明小莊立交橋垮塌、昆明新機場引橋垮塌、哈爾濱陽明灘大橋垮塌等等。這些事件,也一次次沖刷著我們修建問題上的監管漏洞。正如報道中的雍陽大橋一樣,投資金額九千五百萬,6月30日正式通車,中間還推遲完工,結果7月16日就出現問題。有初步估計是因路基填方的施工工藝及材料等因素,導致該路面下沉並出現開裂現象。試問我們在填方時監理何在?施工工藝材料的檢驗合格證何在?基礎不牢真的不影響橋體嗎?是否屬於“不合格的建設工程”呢?
  其實建築市場的買賣早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加上管理機制不健全,我們部分領導幹部違法插手工程建設,違規進行招標工程,讓雖然看起來信息公開、規範、透明的程序變為自我控制,從而衍生出政府投資工程嚴重超概算,資金管理使用混亂;發包單位利用自己的強勢地位將壓價作為降低成本的有效捷徑,承包單位為了自身的生存,在價格上做出妥協;實施過程中轉包和違法分包等。在這種人人都想分得一杯羹的惡性循環下出現諸多問題也就在所難免。
  民生工程、利國利民、造福人民,它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就像雍陽大橋一樣如果出了問題,不但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重大的不利影響,而且讓常常來往於橋上的民眾生命堪憂。希望我們各級政府對修建工程的可視化的監管,要從設計到施工末端整個過程中一直貫穿,要不斷加強對惡性工程事故的追懲,與不斷優化建築市場形成上下合力。不要出現修一座橋花費2千萬,再次維修花4千萬,然後不能用再拆掉的鬧劇。要在可視化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實現所有工程項目的全程管理的視覺化、透明化和界限化,從而減少乃至杜絕不應該有的事件發生。願雍陽大橋的最終結果會令人滿意。
  文/魚予  (原標題:橋面皸裂變形,不是雨水惹的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bkujkzz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